資料庫備份小方法

大家好,這邊要為大家示範一個備份的小方法。

有在使用資料庫備份的使用者,相信對於mysqldump這個功能一定不陌生。
只要資料庫有適當的備份,就算系統有了嚴重的崩潰或是發生了意外事件造成產線或工作流程中斷,也可以盡可能地減少系統還沒上線這段期間的損失。
於是,自動備份就是個很好的選擇。但是在執行自動備份的時候,
若是發生資料庫斷線或是連線相關的問題的時候,mysqldump並不會跳出錯誤,還是會產生一個異常的備份檔,這個時候有可能就會覆蓋掉原本是正常的備份檔。
這邊要介紹一個使用批次檔來判斷備份出來的檔案是否為正確的小方法。
將這個批次檔放在備份程序前,就可以預先做判斷,確保異常時所產生的檔案不會覆蓋正常的檔案,也可以記錄何時發生系統異常。
::設定檔案位置
set name=x.xxx <==這裡打上要判斷的檔名
set file=%name%
::計算檔案大小
for /f “tokens=4” %%s in (‘dir /a-d/-c %file% ^| findstr /e %file%’) do (set size=%%s)
set /a KB=(%size%/1024)
set /a MB=(%size%/1024)/1024

::看檔案大小 <==可以不用顯示,用來檢查計算的方式有沒有錯誤
echo 檔案大小為:%KB% KB
echo 檔案大小為:%MB% MB

::判斷檔案大小來決定採取的措施
if /i %MB% LSS 5 (echo |>>errorlog.txt)

***這裡的方法是如果檔案小於5KB,就將相關訊息寫入errorlog中來記錄,在上面語法echo後可以輸入你想記錄的資訊,檔案大小或是日期等。
參考來源:
批次檔計算檔案大小

QNAP QDA-A2MAR 雙M.2 SATA SSD 轉單 2.5 吋 SATA 硬碟轉接盒

太嘎後,今天要為大家來簡單介紹「QNAP QDA-A2MAR 雙M.2 SATA SSD 轉單 2.5 吋 SATA 硬碟轉接盒」。

 外包裝。

 內盒。

 附件:散熱片(還有附一個金屬撥卡針)。

 安裝SSD及散熱片的步驟。

 四種模式+如何選擇。

 支援兩個M.2。

 找到側邊螺絲*4,拆開後就可以安裝M.2。

 RAID設定。

 磁碟資訊。

 韌體資訊。

 S.M.A.R.T。

QDA-A2MAR M.2轉接盒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只要按照說明說上的指示,安裝好兩個SSD,並使用所附贈的金屬撥卡針設定好所需要的模式後,即可使用,方便且快速。

使用者也可以到官網去下載QNAP External RAID Manager監控硬碟健康等相關資訊。

轉接盒提供的四種模式分別為:各自獨立模式、RAID 1模式、RAID 0模式及JBOD模式。

在External RAID Manager裡可以看到操作便利及資訊簡潔清楚的UI,利用裡面的磁碟資訊可以清楚的知道硬碟的S.M.A.R.T資訊,提供了遇到硬碟損壞導致資料流失的保障。

不必大費周章地去設定及學習磁碟陣列,有了QDA-A2MAR,輕鬆搞定!

除了相當有質感的金屬外殼提供了硬碟良好的散熱外,不得不提到威聯通的售後服務,還真是挺不賴的。不僅利用官方網站的線上支援表單來有效追蹤客戶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也會利用電話及電子郵件來提供更有效及快速的各種解決方案,在過程中也會不斷追蹤並關心狀況排除的進度。

關於這項產品的其他詳細規格介紹可以在威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官網及各大販售通路中詳閱喔!

 

Awesome Hardware RAID 2x M.2 SSD轉SATA 2.5吋 7mm轉接盒

打A後,今天要為大家來簡單介紹「Awesome Hardware RAID 2x M.2 SSD轉SATA 2.5吋 7mm轉接盒」。

 包裝外觀(上)。

 包裝外觀(下)。

 附件。

 本體。

 RAID模式。

 RAID模式選擇。

 設定方式。

 RAID Information。

 Mode Change。

 S.M.A.R.T。

 Advence Setting。

這款轉接盒支援兩個M.2 NGFF SSD,支援SATA I/II/III接口。磁碟陣列的模式有四種可以選擇,分別是RAID 0、RAID 1、SPAN以及JBOD。轉接盒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感覺使用起來比較直覺。
在使用上無須下載或安裝驅動程式,只要安裝好兩個SSD就可以了,還蠻容易上手的,建議可以安裝所附的GUI軟體,對於管理硬碟會比較方便喔。
使用者可以使用J1 Jumper來選擇使用的模式(RAID模式選擇),也可以利用附贈的GUI來進行設定(設定方式)。
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在使用改變模式的時候要先看清楚使用說明以免造成模式改變的時候不小心清除掉硬碟裡原本的資料,建議在改變模式之前,先進行備份。
安裝GUI後,可以看到區分四個選項,RAID Information、Mode Change、S.M.A.R.T以及Advence Setting。
此款轉接盒所附的說明書以及GUI都是使用英文介面。
關於這項產品的其他詳細規格介紹可以在和順電通及各大販售通路中詳閱喔!

 

 

 

ADATA 威剛 ED600 USB3.1 2.5吋外接盒

大家好,今天要為大家來簡單介紹「ADATA 威剛 ED600 USB3.1 2.5吋外接盒」。

  外觀及內盒。

  配件。

  使用的傳輸線是Type mirco B to USB 3.1。

  外接盒內觀。

  可以裝一個2.5吋SATA硬碟。
這款外接盒的設計有針對防撞、防水及防塵做了特別的加強,而且在安裝/拆除硬碟的時候並不需要用到額外的工具,相當的方便及快速。使用起來的感覺不錯,因為在外接盒的內部有使用矽膠來做抗震的設計,因此不用擔心硬碟在外接盒內會受到撞擊而帶來的損傷。內部空間的公差表現也是相當不錯,所以在拿取硬碟的時候相對要細心一點。要別提醒的地方在於使用上要記得使用有支援USB3.1的接座,不然會有無法使用的情況喔!關於這項產品的其他詳細規格介紹可以在威剛科技及各大販售通路中詳閱喔!

RAID淺談

磁碟陣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rivers,在早期被稱為備援磁碟陣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rivers。

有人將磁碟陣列這種技術解釋成安全性較高、速度較快、相容性相對較高的一種技術。

在這項技術中,RAID將多個硬碟組合成一個硬碟或空間,因此無論再多顆硬碟,使用者只會看到一個可以使用的空間。

這項技術在應用上,常常使用在伺服器,或是需要較大容量儲存空間的工作,一方面按照需求來使用效能較佳或是安全性較佳的磁碟陣列。

磁碟陣列的模式,大致上分為硬體及軟體兩種。硬體陣列的優點在於效能佳、不佔資源、適用於各OS,缺點則是價格偏高。

軟體陣列的優點是價格偏低,缺點則是耗損較多資源。

在軟體陣列的部分,大致上還分為三類型,主機板的磁碟陣列、硬體輔助的磁碟陣列及作業系統的磁碟陣列。

ERP、MRP套裝軟體淺談

透過模組化、結合各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具整合性統計資料及報表,ERP系統與MRP系統相信是目前許多企業用來管理及提供決策運行的方式之一。一套價格從數萬元到數百萬元的套裝軟體,相信都能為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協助及整合。但為何仍有多數的使用者會有不符使用期待的狀況呢?
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限制太多,不夠人性化
包括使用習慣上的限制、終端(硬體)的限制
(二)功能不足以跟上企業的進步
當使用者使用一段時間後有新的管理模式或欲將新技術導入,通常無法整合,必須重新購置或是再用大筆的預算以外掛模式結合
(三)售後服務
享受不到相同等級的後續服務
(四)無法與現場結合
辦公室作業與現場流程無法結合,增加無謂的(人力、物資)損耗

斷點設計了解這些困擾!透過專員到場評估及規劃,讓斷點為各位量身打造一套專屬於企業的系統!

工業革命淺談(下)

第三次工業革命(約20世紀初期至21世紀初期,1950-2010)

網路的發展,資訊應用連結至全球各地,各種精密機器的發明,各種高科技技術的提升,原子能、太空技術、電腦、人工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發展大幅提升工業生產的效率與品質,逐步取代人們體力及腦力的勞動。

第四次工業革命(約21世紀初期至今,2013-nowadays)

德國於2013年正式於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提出「工業4.0」概念。核心概念是利用虛實整合系統,將製造業、甚至整個產業供應鏈互聯網化。讓工業、產品和服務全面交叉連結,借助系統、互聯網和其他網路上實現產品及服務的網絡化。大數據構成新一代智能工廠,由智慧設備進行分析、決策、調整控制並繼續開展智慧生產,產出高品質的客製化產品,實現生產智慧化、設備智慧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供應鏈管理智慧化的目標。
excerpts from “mag.digiwin.com” and “read01.com”

工業革命淺談(上)

第一次工業革命(約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1760-1840)

在機械化,也就是工業1.0的時代,工業開始以機器(動力來源為蒸氣或水力)取代人力的新模式,社會經濟從手工業、農業為主的型態逐漸發展成以工業及機械製造發展的模式。雖然這個階段的這也是首次使用機器來代替人工,因此,工業1.0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約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1870-1910)

在使用蒸氣及水力的機器漸漸地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的同時,工業2.0(電氣化)時代也悄悄的來臨。發電機及內燃發動機的發明,電器被廣泛的使用,飛機、汽車、電話、無線電等相關設備及技術也快速的發展,機器的功能也變得更多樣化。

excerpts from “mag.digiwin.com” and “read01.com”

1 2 3 4 5